记者7月30日获悉,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日前联合发布《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地方政策,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开展前沿科学问题攻关,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
《行动计划》明确了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目标任务:到2027年,构建科学基础大模型和学科领域模型的模型协作体系;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全面支撑人工智能在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应用,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推动科学智能在不少于5个领域开展深度应用,形成8个以上标杆应用案例。
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落地、创新生态营造四个维度,《行动计划》提出17项具体任务。
在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北京将聚焦科学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实现多尺度建模理论突破;加快构建多学科通用的科学基础大模型,实现对多类别、高维度科学数据的统一表征、建模、分析和生成;研发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
为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将构建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平台,打造高质量科学文献数据库以及计算模拟、实验数据相结合的科学数据库;搭建软硬件协同与高度整合的算力平台,提升面向科学智能领域的算力供给能力;建设智能化干湿闭环实验系统,实现计算精确指导实验,实验高效反馈计算的新研发模式。
在加速领域应用落地方面,北京将推动科学智能在基础科学研究、医药健康、新材料、科学仪器、工业智能化升级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的全流程智能化赋能。
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北京将搭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加快科学研究产业化落地;引进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培养一批既懂AI技术又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引导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面向科学智能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科学智能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引领性强、配套设施完善、集聚度高的高端产业载体;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开展科学智能峰会、中关村论坛科学智能平行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建设科学智能开源社区,广泛吸引全球科研人员参与共建及成果共享。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卫华说,为保障《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北京市人工智能专项工作机制,针对科学智能关键技术、基础设施、领域应用等方面,布局一批重大项目,鼓励生态上下游企业及优势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完善科学智能创新生态。
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洪朝说,市经信局将用好算力券、中小企业服务券、数据要素市场示范奖励、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合作伙伴机制以及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等政策工具和产业平台,在高精尖产业领域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创新,打造以信息软件企业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应用主渠道和主要服务商,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鄂维南说,作为科学智能的策源地,北京在率先打造科学研究新范式上有基础、有优势,已全面布局科研基础设施,并已取得显著成效。《行动计划》将有力推动北京在科学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